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甘肃省不同草原类牧草生长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面调查时间及内容

1.2 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1.3 可食牧草营养比计算及营养类型划分标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草原类可食牧草养分含量及生长后期变化

    2.1.1 低地草甸养分含量及变化

    2.1.2 高寒草甸养分含量及变化

    2.1.3 山地草甸养分含量及变化

    2.1.4 温性草原养分含量及变化

    2.1.5 温性荒漠养分含量及变化

    2.1.6 暖性灌草丛养分含量及变化

    2.1.7 高寒草原养分含量及变化

2.2 各草原类之间养分含量差异

    2.2.1 各草原类CP含量差异

    2.2.2 各草原类EE含量差异

    2.2.3 各草原类NDF和ADF含量差异

    2.2.4 各草地类Ash含量差异

    2.2.5 各草原类Ca和P含量比较

2.3 各草原类可食牧草营养类型及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文章摘要:为评价甘肃省不同草原类草地可食牧草生长后期养分含量及动态变化,分别于2020年7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选择代表性样地布设样方进行地面调查并采集可食牧草样品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7—9月各草原类可食牧草CP含量随牧草生长期延续降低,而NDF和ADF含量则增加,平均CP含量从7月的11.54%,分别下降至8月和9月的10.87%和8.43%,位于南部高寒和高山区的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牧草CP含量较高,而中部干旱区的温性草原较低。各草原类的EE含量介于3.47%~3.85%之间,以温性草原较高。各草原类C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而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介于0.57%~1.00%和0.10%~0.23%之间。各草原类营养类型由NC型逐渐向CN型转变,其中山地草甸、高寒草甸、低地草甸和高寒草原9月转为CN型,暖性灌草丛8月转为CN型,温性草原7月即为CN型,而温性荒漠全期均为A-NC型。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S812

上一篇: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草原鼠虫害防治方法
下一篇: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不同草原类型对乌珠穆沁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