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不同草原类型对乌珠穆沁羔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 肉样的采集与制备

1.4 测试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草原类型放牧羔羊的屠宰性能比较

2.2 不同草原类型放牧羔羊肉的理化性状比较

2.3 不同草原类型放牧羔羊肉的水分、CP和IMF含量比较

2.4 不同草原类型放牧羔羊肉的AA构成比较

2.5 不同草原类型放牧羔羊肉的FA组分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采食量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4 结论

文章摘要:将3~3.5月龄、体重相近的16只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典型草原放牧,另一组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荒漠草原放牧,放牧99d后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分析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羊产肉力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典型草原放牧组干物质采食量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荒漠草原放牧组(P<0.05),采食行走里程显著减少(P<0.05)。(2)荒漠草原放牧组肉色较浅而剪切力较大(P<0.05),且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3)荒漠草原放牧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荒漠草原放牧组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赖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其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C10∶0、C12∶0、C14∶0、C15∶0、C16∶0、C17∶0、C18∶0、C20∶0、C14∶1、C16∶1、C18∶1trans-11和C18∶1cis-9均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典型草原放牧组CLAcis-9 trans-11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荒漠草原放牧组PUFA/SFA比例显著提高(P<0.05)且达到理想推荐值0.44以上。由此可见,荒漠草原有效提升放牧羊肉中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有益脂肪酸组分沉积。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